华表之谜:从古代的谤木到帝王的象征
凡是走过的人,无不为门外门里的两对华表所吸引。门外那对华表上,龙卷云横,端坐端望;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眺。门里也有一对华表,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内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正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
那么,华表到底蕴含了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它的历史说起。这可以说,华表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华表,是从遥远古时代演化而来的。所谓“谤木”,亦称“诽谤木”。据《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意思是说,在尧时期设置一种鼓,使百姓如果发现他有过失,就可击鼓,以此使他听到后听取百姓的话语。而在虞舜时期,大街上树立了一根木头,如果见到舜有过失,可以在木上刻写批评。在古汉语中,“诽”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批评、指责,没有褒贬色彩;二是指说别人坏话,即毁誉言,在这个意义上是个贬义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诽谤”专指恶意地说的坏话,其应用范围缩小了。
这样看来,最初 华表不过是一种简朴的地面立柱,上端横着一块短板名叫“桓(huan)板”,或称为“和板”、“标板”,或称之为“和标”;用以纳音、装饰、纪念,或起标志作用。它最早起源于尧舜时代,并且风行于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所谓“桓(huan)板”,《汉书》、《尹赏传》中提及:“瘗寺门桓东。”这个字眼就是这种立柱。所以又被称为“和板”或“和标”。根据《汉书.注》,陈宋之间习俗把桓声听起来像和,所以现在还常被称作‘和标’”。由此,我们知道古时‘桓’与‘和’的地方方言音相近。而且,我们知道到了汉代之后,这样的立柱仍旧延续着古老的声音名称。
唐代颜师古解释,《汉书》中的文字,他认为,“和标”,即等同于今日我们熟知的"華標"。
真正让華標发生质变的是秦始皇,从当年的简单告示牌转变成了帝王座椅,再次成为权力的象征。这意味着自秦始皇开始以后,不再使用易损易腐材质,而采用最坚硬花岗石打造,更显威严庄重。此刻,它不仅仅是一个告示牌,而成为了帝国统治者权力显示的手段。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强大力量,他们怎敢轻率发言?只能低头跪下,对天许愿,只求顺服命运。
北京明朝永乐年间成为新都后,由封建帝王树立高贵美丽的大理石華標,最终目的除了装饰,还包含了向往先辈英明君主学习倾听民众意见的情感。但事实证明,从史料记录看,那里面的两组華標上,都雕刻有一只怪兽——犼(hou)。里面的一只朝北,被命名为"望君出"——希望皇帝经常出城去了解民情;而另一边朝南的一只,被命名为"望君归"——希望皇帝不要总是在外游玩,以免耽误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