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之谜:从古代的谤木到帝王柱的演变
在进入故宫大门前,我们常被两对华表吸引。外面的那一对华表,雕刻着龙形纹饰,端庄而雄伟;其顶部塑有面向宫外、昂首远望的蹲兽。一进门,便会看到另一对华表,它们与外面的不同之处在于,顶部的蹲兽则是面向宫内注视。古人将此作为表示君主的一种约束。
那么,这些华表蕴含了什么意义呢?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溯它们的历史。可以说,华表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起源于上古时代, 华表最初便是一种名为“诽谤木”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这意味着唐尧时期设立了一种鼓,用以允许百姓直言皇帝过失,而虞舜时期,则在街头树立一根木头,让民众能通过刻写来批评君主过失。在汉语中,“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批评或指责,是中性词,无褒贬;二是指恶意毁誉,即所谓毁谤,有贬义。在现代汉语中,“诽”专指恶意毁誉,其应用范围缩小了。
因此,从历史角度看,最初的华表不过是一个简朴的地面立木,上端横放一块短木——“桓(huan)”、“和(he)”、“表(biao)”,用以纳听、装饰或纪念,或起标志作用。这类似物品最早源自尧舜时代,在春秋时期风行开来。而“桓”,如《汉书》及《尹赏传》所云:“瘗寺门桓东。”这也叫做“和木”或“和 表”。
到了唐代,为《汉书》作注解的是颜师古,他说:“和 表”,即为今日我们所说的“华 表”。这一转变,使得原本广泛流通于民间的事物,现在却成为了皇家独享的象征。
真正使得华表发生质感改变的是秦始皇。他将它由原始材料改造成花岗石,并且仅供皇家使用,将其从告示牌演化成了集权象征。因此,当人们见到这些强大的象征,就只能低头三呼万岁,以示臣服。
北京成为明朝永乐年间京城后,便开始使用白玉制作的大型華表,不仅美观,也具有教育意义。当我们细看里外两侧各有一只怪兽——犼——雕刻出来,其中里边的一只朝北称为"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要经常出巡了解民情;而外边的一只朝南称为"望君归"则希望皇帝不要长时间离开国家处理国事,以免影响国家大计。这体现出了一种既尊贵又负责任的情怀,是中国历代帝王特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