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扇子是舜时期的“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障扇。它是拔了野鸡尾巴上的羽毛,集齐了五种颜色制作而成的漂亮扇子。(然而野鸡做错了什么呢) 五明扇的形状也并非如今的扇子,它的形状如“阖”(《说文》解释:‘阖,门扇也’),也就是扇面像一扇门,需要由他人举着,围在身旁,表示广开求贤之门。
周代时,这种障扇的排场还规定了尊卑等级:“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汉代又规定了障 扒 是帝后的专属,不可轻易使用,有着严格的情感象征意义~唐玄宗时就更有仪式感,上朝的时候,要用六柄障 扒 把天子遮住,让臣子的拜见圣容。
普通人用的正经纳凉用的纨绔、折绔两大类。一把优秀的地老地新的纨绔,从来不仅仅用于消暑,它其实是人类心灵最深层次需求、对于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一个物品!
纨绔(团绣)盛行于西汉至宋代,一千多年间边框和柄多为竹制,用白娟紧缠成网。诗人们借咏团绣,如班婕妤《团絮歌》,表达宫娥哀怨寂寞,被冷落担忧秋节后被丢弃。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小罗小帘拂流萤;纳兰性德《木兰词》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帘。这背后,是文人的情趣所在,他们将画作于纱上,与诗书同传承。
折叠型则以竹木或象牙为骨,以韧纸或丝织品为面,可随意装饰,也能收藏展示。在北宋,由日本和高丽传入中国,《宋史》记载端拱元年倭国僧侣嘉因献给太宗二十二枚桧叶折翅十枚蝙蝠翼。此后文人之间互赠题诗题画折翅,一把题过诗画过图的大别致折翅,也成为文化身份象征之一。
无论哪一种形式,无论是在清幽宫廷还是繁华街头,无论是在夏日炎炎还是冬日寒冷,那些手工艺匠打造出的艺术品总能触动人们的心弦,让我们沉醉于那份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情怀。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些简单却美好的东西,却又渴望回到那个温馨宁静的地方去寻找那些失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