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士故事请安与跪安的深层含义探秘

1、请安

请安最初源自明代军礼,见诸《大明会典》。此时全国各指挥使司与卫所都普遍实行此礼,称为“屈一膝”。清代中期,该习惯在八旗以及保留的绿营中得以延续。本应兵士见上级军官需下跪,但因身着盔甲,只能屈一膝或半膝。随时间推移,不穿盔甲时也将屈一膝视作问候请安的象征。此外,在八旗家庭及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对长辈、平辈中的幼者对长者,以及奴仆面对主人或亲友相遇,都会施行这个礼,因此又被称为“请安”。然而,在衙门或公共场所,无论是旗人还是汉人,都必须遵循打恭礼,不可请安。

男子进行请安时,首先保持端正姿势,如同“立正”般稳固。然后向前迈左腿,同时用左手扶持膝盖,而右手则垂挂下来,右腿略微弯曲至半跪之位,并停顿片刻;眼神平视,不允许低头、高抬头或歪斜;双肩保持均衡状态,不容许倾斜身体,或左右腿之间距离过大,以确保左腿自然地向前伸展,而非后退挤压。

女子则模仿男子动作,只是步伐和幅度更小些,用双手扶持左侧膝盖,而右手不必完全垂落。

2、跪安

“跪安”这一仪式主要用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在皇帝日常召见某些官员的情况下,这种私密性质的召见并不涉及朝会正式仪式,因此这些官员不需要进行叩头致敬。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由太监登记并安排日期,然后在皇帝吃完早饭(天还未亮)之后分发绿色签票。一旦有合并召集(如与军机大臣同时),太监们便退出房间。内奏事处太监负责引导官员进入暖阁门口,让他们进去,并由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入后,将站立表达:“臣(某人)恭呈皇上的圣谕。”然后执行跪拜动作,再起身走几步至皇帝面前,在红边白心厚毡垫上奏述自己的想法。一旦听闻命令离开,便起身再次请求圣谕,即“谢皇上圣恩”,若是在奏述过程中犯错,则摘下帽子以头碰地表示悔意。

每当清晨或者傍晚,当皇帝晨昏定省时,与皇太后的接待亦需通过这种方式。当进出房间时,也须实施相同的行动。

宫廷中的侍从对于主位启奏行为亦需采用此礼。而王公家族及宗室家庭中的晚辈对长辈、奴仆面对主人等情况下的互动,也都需要进行跪拜致敬。

其动作与请安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要全体两脚俯蹲,再逐渐恢复原来的站立姿势,要保证整个过程节奏流畅且均衡,没有急促和拖沓的情形。此外,对于服饰方面,从朝服吉服变换来看,有以下规矩:

一肃、一跪、三叩——品级较低的人物,

六肃、三跪、九叩——品级较高的人物,

其中,一肃是一次严格挺直站立,一跪是坐下和起座各一次三次,

三跳当然就是三次坐下和起座,

而三叩和九叀区别仅仅在次数上。

最后,如果穿戴朝服戴冠,则男女皆按同样的方式行叩首仪式。但如果穿着吉服并戴钿冠,则只需稍做腰肢微沉入地,然后缓缓回到原本直立状态,无需额外做出任何其他形式的投降动作。此举要求保持整齐无损坏身体线条即可完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