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家族背景颇为显赫,祖父和伯父曾是北燕国王,而她的父亲在北燕灭亡后归顺了北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
452年,文成帝即位,并将十四岁的冯氏封为贵人,不久又册立她为皇后。这一举措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同年,她生的儿子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而拓跋弘生母李贵人的命运却是不幸地被赐死,这符合当时“立子杀母”的习俗。冯皇后则抚养拓跋弘并对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成帝去世后的朝政由十二岁的小主献文帝拓跋弘继承,他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辅佐。但乙浑图谋篡位,被冯太后用计逮捕并处死,从此她一人独揽大权。在这期间,她支持献文帝南征北伐,但也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471年,当献文帝二十岁时,他禅让位于五岁的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不过,他仍然掌握军队,对外进行征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冯太后的权力。此外,她认为他的行为还威胁到了自己的男宠,因此在476年,将献文帝毒杀于床前。
献文帝去世之后,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她通过铲除异己和提拔改革派官员,一系列改革措施见诸实施,如颁布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以及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等,为孝文迁都洛阳奠定基础。她虽然生活节俭,却喜欢男性宠爱,并以此作为笼络权臣的手段,即便南朝齐国使者刘缵也曾与她共宿宫中,以解决边境事务。
尽管如此,冯太后的政治才能和影响力无疑是显著的。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最终在490年的九月病逝于年龄四十九岁之际,被追谥号称“明德”或“明道”。她的墓葬地点选址永固陵,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