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必背社会历史时间轴中的竭泽而渔典故探究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实力对比上,楚军占据明显优势。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我军兵少,楚军兵多,这次战役该如何取胜?”狐偃建议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当晋文公又向大臣雍季求计时,他对于狐偃的提议持有保留态度。雍季以一番寓意深刻的话语反驳道:“竭泽而渔虽能立功,但明年必无鱼;焚蔽而田虽能得兽,但明年必无兽。欺诈之策虽然可暂时用之,但终将无以为继,不是一条长久之计。”意思是,用欺骗的手法尽管可以一次性获得成果,但是接下来就难以再次使用,而且这种做法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在没有更好的作战方案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了狐偃的计划。他假装遵守自己曾经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以连续后撤的方式,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有利于歼敌的地形和时间。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便紧追不舍,最终遭到了惨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是通过智谋和机动性的巧妙运用,最终使得弱小的晋军取得了胜利,而强大的楚国则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拿来引申出“竭泽而渔”这一成语,即指短视地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就像把池塘里的水干掉只为了捕鱼一样,一旦效果达到了,就会导致资源枯竭或无法再复制。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