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源于帝王爱情故事,起源于汉代。据《汉书》记载,当时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去世,皇帝悲痛欲绝。在路上,一名大臣李少翁偶遇一孩童用布偶玩耍,他灵机一动,用棉帛裁剪出李夫人的形象,并装上了木杆。夜晚,在帐中展示这副布偶,让汉武帝看到了亡妻的影子,使他感慨万千。这便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记载。
宋代,《事物纪原》也有对皮影戏的描述:“宋仁宗时,有人讲述三国故事,将其改编为皮影表演。”清末民初,是中国皮影艺术发展鼎盛时期,不仅在宫廷中流行,也广泛传播至民间。
一个完整的皮影需要五个竹棍操纵,每个艺人手指灵活,观众眼花缭乱。同时,他们还要说、念、打、唱,还要制动锣鼓。一名技艺娴熟的人可以同时操控七八个不同的角色。此外,演员们还需掌握乐器伴奏和合声技巧,以确保表演中的节奏与声音相互协调。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简化道具操作,使得所有必要品质都能由一人完成。这种方式被称为“一担挑”,即通过扁担挑起所需道具进行街头表演,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街头艺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