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实力对比上,楚国占据明显优势。面对这股强大的敌军,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解决之道:“尽管我方兵力不及楚军,我该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呢?”狐偃建议采取欺诈战术来应对楚军。
然而另一个大臣雍季对于这种策略持有保留态度。他用一番比喻形容了欺诈战术的局限性:“竭泽而渔虽能立即收获,但到了明年池塘无鱼;焚蔽而田虽然短暂得利,但到明年野兽绝迹。诡计虽能暂时成功,却非长久之计。”他指出欺诈战术虽然能够带来短期的胜利,但却无法保证长远发展,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手段。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并没有更有效的打败楚军的办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提出的计划。这次行动中,晋文公三次假装撤退,每次都以“遵守先前诺言”为名,将自己引导至有利地形,以逸待劳,最终巧妙地消灭了追击过来的楚军。而楚庄王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正面交锋,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遇惨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这场战争结束后,“竭泽而渔”的成语便由此产生,用来形容采取短视或投机手段获得暂时成功但最终导致失败或损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