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长城之谜探秘竭泽而渔的典故与历史简介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楚军实力雄厚,显然占据了上风。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解决之道:“尽管我方兵力不敌,这一战如何才能取胜?”狐偃深思熟虑后提出:“善于用兵的人往往不会放弃诡计。你可以利用诡计来应对楚军。”

随后,晋文公又征询大臣雍季,并将狐偃的话告知他。雍季对此持有保留意见,他以比喻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竭泽而渔虽然能立即收获,但明年便无鱼可捉;焚蔽而田虽能获得丰收,但次年则无兽可捕。依赖欺骗的手段虽能暂时取得成功,却非长久之策。”

然而,在当时还无法想出更好的战术下,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纳狐偃的建议。他借口遵守自己之前答应给楚庄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不断地假装撤退,以此来选择最佳的作战时间和地形。而楚军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与其交手,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到了彻底失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军惨败告终,其领兵将领成得臣也因此功亏一篑。

之后,“竭泽而渔”这一成语就被人们广泛引用,用来形容那种短视且不能持续的手段或策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