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他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不同意,而是让韩嵩去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即使要我跳进滚烫的水池,走进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这段故事就成为了后来“赴汤蹈火”这一成语的典故。
除了这个故事,“赴汤蹈火”的含义还有更深层次的解释。在《墨子·兼爱》中提到,有百余人愿意奔上开水、踏上火海,这说明了他们对某事物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荀子·议兵》中则用桀尧之争来比喻,一方像用指挠沸水,又像赴水火入焉焦没,这同样强调了对某事物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的态度。
在《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中,虽然并没有直接使用“赴汤蹈火”这句话,但它体现了一种忠诚与牺牲的心态,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另外,《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也可以看作是对“赴汤蹈火”的进一步阐释,它用禽鹿无法驯服为喻,比喻人的性格特点:初时容易被外界影响,但随着时间增长,不受束缚,就会变得更加野性难驯,对于任何事情都不会退缩,即便是冒死也在所不惜。
总结来说,“赴汤蹈火”这一成语,是一种形容人们对于某一目标或信念持有极其坚定和勇敢态度,不畏艰难困苦,不避风险,无论发生什么都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