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他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不同意,而是让韩嵩去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即使要我跳入滚烫的水池,走进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这段故事成为了“赴汤蹈火”这一成语的出处。
另外,还有三国时期魏人嵇康的一封绝交信。他在信中列举了一系列古代先贤,如老子、庄子、柳下惠等,并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就像禽鹿很少驯服,只要大了就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用金马嚼装饰它,用佳肴喂养,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这里也体现出了他的坚定立场,不愿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
然而,嵇康因其言论被司马昭诬陷,被逮捕入狱后不久便被杀害。这一历史事件和他的个性特点,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赴汤蹈火”的真正含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为某事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