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赴汤蹈火的英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东汉末年,刘表手下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但刘表不同意,他要韩嵩去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算让他去跳滚烫的水池,走熊熊烈火,也决不推辞。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嵇康和山巨源之间的绝交。他曾与山巨源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后来,当山巨源想请嵇康出来代理吏部侍郎官职时,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在信中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己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比喻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成语“赴汤蹈火”的含义,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为某事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墨子·兼爱》,用以形容那些为了实现兼爱而甘愿牺牲个人生命的人;还可以找到在《荀子·议兵》、《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以及《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使用。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下,这个成语被用来赞颂那些敢于担当、无畏牺牲的人们。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