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中后期,儒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这一举措原本意在尊重六艺,即古代王官所掌握的诗书礼乐春秋,而非独尊儒术。然而,这一制度实际上为儒家提供了进入官方体系的机会,使得儒家能够与其他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儒学通过调整其思想趋向,以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例如,在武帝时期,公羊学派占据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其理论强调“大一统”,符合汉武帝推行中央集权和消除诸侯割据的政策。此外,《公羊传》中的灾异祥瑞之说也被用来为皇权神圣化,并作为干政的手段。
董仲舒对此做出了贡献,他将儒家的理想目的寻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并将其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他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天赋予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从而使得儒学具有了宗教般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董仲舒之后,一些代表人物如仓、大小戴等发展出礼仪之学,并将其应用于统治者的宗教实践中。
随着董仲舒成功建立起以调整后的儒家理论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他不仅改变了先秦儒家的理想性质,还带来了世俗功利性的益处,使得汉朝出现了一批新的特点,如思想上的神学化、人格素养上的庸俗化以及学术作风上的固陋化。
此外,我们认为西汉以今文经学为代表的是一种神学,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他改造天人感应观念,将天塑造成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第二是它利用阴阳五行将经书方术化,以便使自己的理论拥有更高层次的权威,为人间最高统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