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总结:西汉中后期思想学术探秘
西汉思想界的一个重大背景是改造了的儒学成为了汉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初始时期的关键在于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之举措,然而这一举措是否就是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又是否真正起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却是需要深入讨论。
一、钱穆考察博士制度衍变指出:古代学术分野,最大的莫过于王官与家言之别。王官学掌握史书,百家言主诸子,以其势盛而上浮,与王官史割席分尊,因此有所谓博士。故博士者,是以家言上抗官学而渐自跻于官学之尊之一职也。诗书六艺初掌王官,而家学之兴实本焉。百家莫先儒墨,儒墨著书皆原本诗书,所以诗书者乃王 官借下流民间而渐自泯于家言之间者[1]。
如果我们接受钱穆观点,即六艺与诸子的关键区别乃是官学与私 学之分,那么,我们对汉武帝时期立五经博士行为就会有新的理解。罢百家的学习,即以学习上的结束时间的争鸣,显然反映了通过高度专权以结束诸侯割据形势的需要。这一举措本意不一定在崇尚儒法,更可能在尊重皇权。在武帝罢黜百家的同时,也罢黜属于儒家的《孟子》博士。而《诗》、《书》、《礼》、《易》、《春秋》,则属六艺原为王 官之学。在汉朝人心目中,六艺并不代表 儒 家,而是代表官 学。此外,《公羊传》的宣扬大一统,对刚平定七国乱局且正在完善高度封建统治的情况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一种依据。
二、董仲舒将天人感应理论作为主要原理形成灾异祥瑞说,并培养出擅长灾异干政的人才,从此产生了两派,一派以灾异见长;一派以礼仪专擅。但这次成功实践以及 儒 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带来了世俗功利益处,使得汉儿 在 学术趋向、人格素养上都显示出了全新的特点。这特点可以概括为思想理论上的神化、人格素养上的庸俗化和固陋化。
三,我们称今文经学校为神化最主要原因是他改造天人感应观念,将天塑造成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以及他利用阴阳五行将经校方术化,以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神圣权威,从而能被最高统治者的接受。他利用“天人感应”这一传统观念,将天意运用于 人事,这个过程中的枢机由拟人的宗教演变为涵盖自然与 人事 的本体——道。这一改变使得董仲舒建立了一套可操作性的 天人感应理论,他首先用这个理念来寻找伦理道德 彻底依据,并将其应用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为此他创造了一个终极依据——仁义礼智信,并把这些概念融入到他的政治哲思 中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道”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体存在,有着明确意义和功能,可以指导人们如何行动和思考,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遵循什么规则来维护社会秩序或个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