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清朝盛宴的回响与变迁
在中国历史网上,满汉全席不仅是一种烹饪艺术,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从康熙帝66岁大寿时那300多道佳肴,到后来分为大满汉、小满汉,每一道菜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清圣祖玄烨首尝此风味,并御书“满汉全席”,使其名声远播。在宫廷中,有宫内和宫外之别。宫内的满汉全席,只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及后妃享用;近亲皇族子嗣或功臣(限二品以上官员和心腹)才有资格参加朝廷中的这类盛宴。而宫外则由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或地方会议,以招待钦差大臣。
器具方面使用铜制雕刻精美,餐桌上的粉彩万寿餐具、大件瓷器仿照动物造型,而火家具如火锅更是创新点燃食物,同时还有锡制载水家具以保持汤温。整个筹备过程需换桌面四次,每次翻台代表不同菜式,即“翻桌”。
随着时间流逝,各地因应口味变化而演绎出不同的版本。最初的一些变化包括将其改为“大汉筵”、“八大筵”等,但最终又恢复为原有的形式。大约在1930年代,又被简化至八大件。但1977年香港国宾酒楼为了制作108碟菜品的满汉全席,一共花费了3个月时间及160多人参与,这样的活动已难以重现,因为部分材料已经成为保护动物,加上一些技巧也逐渐失传。
1983年广州名菜评比展览会展示了128碟菜品,其中包括64碟名菜,是对这一传统盛宴的一次重新诠释。不过,如今在寻找那些曾经让康熙帝惊叹过的大师们所创造出的作品变得愈发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文献记录去感受那个时代,那些奢华非凡的场景,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