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日本的裕仁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念完诏书不过5分钟,日本欠世界的道歉,69年了,却越发遥遥无期。
在600余字的《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投降”二字。正是战败时留下的这个“心眼”,使得今天的日本政府仍有理由称呼这一天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心里其实很清楚,有一个槛一直没有过去。
1、日本人的记忆是空白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后德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表中,总会对战争时期的经历毫无隐瞒,不管是曾参加战役还是做过俘虏,都一一列出。但是在日本人的履历中,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永远都是留白,“好像这段日子不曾存在”。
2、日本军官不能佩剑投降
日本人一手持菊,一手握刀的形象,经过美国学者的分析,早已深入人心。
二战时,人称“蛮牛哈尔西”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在其传记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记忆。日本投降时,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就曾以此相待。
结果,一向直来直去的人哈尔西说:“那是因为格兰特的是个绅士”。据他回忆,当麦克阿瑟听完后焦躁地走来走去,只好承认“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于是把日军军官的手中的佩剑都没收了。
让心里永远有刀的人戴着真正的一把剑,是危险的事情。事实上,即使不给他们佩剑,那股也随时在找武器。而正是这些冲在前线的一群士兵,他们没有佩剑资格,也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
明年的确是一个转折点——70周年纪念。在这个时候,如果再次重蹈覆辙,那么历史上的遗憾将难以弥补。而且,不仅如此,这也是一个关于悔恨与宽恕的问题。如果我们继续沉浸于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那么这场痛苦的心灵之旅就会变得更加漫长。
希望不会成为旷日益久的事物,但截至目前看,它似乎正在变成这样。这是一场关于历史和责任、关于忘却和回忆的大戏。在这样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必须学会从过去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在,并塑造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