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至

赵至(?—282年),字景真,西晋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晋书》有传。 赵至先世为代郡望族,后因战乱,家道破落,只能靠父亲耕田为生。但是母亲很重视对赵至的教育,很早就把他送入私塾读书。一天,在私塾中,忽然听到父亲在附近田里耕作时大声叱牛的声音,赵至就哭了起来。老师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听到父亲耕作叱牛的声音,想到自己年纪尚幼,不能奉养双亲,令父亲如此辛苦地劳作,来养家活口,供我上学读书,我心中既惭愧又感伤,所以忍不住哭了。”老师听了这番话,深感赵至为奇异之人,于是,更加下工夫教育他。 赵至14岁时离开家乡,到当时的首都洛阳游学求师。一天,在太学,赵至看到一个书生正在专心地写石经,书法十分飘逸,赵至就一直跟着他不肯离去。过了一会,他就问这位书生的姓名,书生说:“你这么小的年龄,问我的名字干什么?”赵至说:“我看你的书法风格非同一般,所以问问。”书生感到赵至非同常人,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 自见到嵇康后,赵至就立志要拜嵇康为师,跟他学习。可是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嵇康,以至于赵至急得像得了病一样,每日疯疯癫癫。直到两年之后,才在邺城与嵇康相遇,并跟着他到了山阳。从此,赵至改名赵浚,字允元,表示新生活的开始。嵇康经常说赵至:“你头小而锐,瞳子白黑分明,有秦代大将白起的风范。”于是,赵至在求学中总是怀有更大的志向和追求。嵇康去世后,赵至开始步入仕途,先后在魏兴、江夏、辽西等地为官。由于他擅长议论、精于断案,而成为国家有名的“良吏”,并在太康初年,被推荐到京城洛阳述职。这时,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由于极度悲痛,而卒,年仅37岁。 赵至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是他的名气却很大。据说他写了很多的文章,但是现在传世的只有两篇,尤其是收入《昭明文选》的《与嵇茂齐书》,被刘勰的《文心雕龙》推为“”类的佳作,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列。赵至的事迹被载入《世说新语》。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