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最初担任徐州第一小学教师,但他内心渴望的是京剧舞台。尽管父母反对,他依然辞职前往北京学习京剧,并幸运地获得了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的资助。在三年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却因为身高过高,无法找到合适的戏服,最终未能正式登台演出。
1927年,苏少卿再次来到上海,加入了高亭唱片公司。他在上海、北平、天津之间穿梭,不仅录制唱片,还负责票房管理以及各种演出活动。此后多年的时间里,他为多个报刊撰写了大量关于戏剧评论、考证以及梨园掌故的文章。
1932年,由家庭工业社提供资金支持,苏少卿创办了“无敌播室”,每晚在李树德堂电台黄金时段播出三四小时的节目。他的节目内容包括自教老生戏,以及讲述戏曲界的新闻和历史故事。此外,每周末他还会邀请名伶名票共同进行直播,这些活动不仅开启了电台教戏和伶票会唱新模式,也为京剧文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了1965年苏少卿离开上海之前。
苏少卿一生都保持着坦荡而淡泊的心态,对于名利之争漠不关心。他没有积累财富,而是全心投入到收藏古玩旧书中,每天必定花费时间阅读。他的著作包括《大戏考》、《袖珍戏考》等,以及他长期合作出版的《戏剧月刊》。通过这些努力,他致力于普及和传承京剧艺术,为这门艺术增添了一份深厚的情感与知识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