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深入探索火山之谜之前,他已经走过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而他却选择了以“三十岁”为标杆,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如今,刚刚步入“80后”的行列,他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之间,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和咨询工作,“忙碌”成为了他的生活状态。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他的话语犹如刀刃一般锋利,却又充满了一种无畏的斗志。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的刘嘉麒,从小就面对着困顿和挑战。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陷入了困境。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他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他曾经感兴趣的是文学,但由于学校政策限制,最终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尽管这是一条没有料想到却也是最终决定他人生轨迹的道路。
上学后,刘嘉麒发现自己的专业还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让他的日子更加艰苦。但即使这样,有些同学因为无法承受当时的苦楚而退学回家,而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学校吃得不好回家也一样吃不饱,所以他坚持下来。在初次尝试中找到了兴趣,使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毕业后,刘嘉麒留校担任助教,但1978年的政治动荡让他的研究戛然而止。不过,这段时间并未阻挡住他的热情。他毅然报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侯德封教授的大弟子。当时他已37岁,与班级中最小的一位同学相差16岁,即使是个“老学生”,但内心仍燃烧着前进的心劲儿。
硕士毕业后,又放弃优越条件再读博士,并成为另一位地学大师刘东生院士的大弟子,是中国首批自主培养博士获得者之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44岁高龄的事实并未打消他继续追求知识、钻研事业的心志。
今天,这位在地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无疑是一位强者的典范。他曾踏足长白山、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对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特征进行系统性的揭示,并推动了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与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认为是国内领军人物之一。而这一切,都始于他的研究生时代,那个被视为创造力爆发和事业奠基阶段的时候。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不要好高骛远,要找到自己的‘生长点’”。真正远大的目标必须一步一步去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尽管早已过退休年龄,但他依然选择忙碌,因为这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方式。在书桌旁泛着金属光泽的大线轴,是他近年来的新课题——将硬邦邦玄武岩拉成丝,以此帮助企业制作适用于民用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一边给研究生上课,一边一年作数场科普报告,还给地方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今年5月,他获得教育基金会授予李佩教学名师奖。这一切都只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奉献生命的一部分。不忘本源,用毕生的精力回馈社会,是他们永恒的话语背后的力量所体现出的信仰。而对于未来,他们看重的是质量上的突破,不仅要看到自身进步,也要看到还有许多方面尚未领先,更需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