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半边框的金丝眼镜后,一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地球火星大气“演练场”设计提供了关键参数。记者采访时,赵瑞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心情:“我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检查一次手机,看看是否有成功着陆的消息。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我看到成功着陆的新闻,那种‘大石头’落地之感,让我心中万分激动。”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顺利降落于火星表面,这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入世界先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数科研人员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汗水,其中赵瑞就是其中一个。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门提供了精确的环境预测数据,以便他们设计出适合于火星环境的大型飞行器结构。
当提到模拟火星大气时,人们会想到陨石坠入地球表面的景象,那是高速物体与空气相遇所产生的一道耀眼尾焰。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最艰难的是探测器从进入火星大气层、下降至最终安全着陆这9分钟过程。在这短暂而又紧张的时刻,大部分失败都发生在这一阶段,而天问一号则需要克服这一“恐怖”的挑战。
为了帮助探测器跨越这段危险旅程,赵瑞团队创造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多类大气再入通用的气动分析软件。这项工作涉及复杂且细致的手工编码,每次修改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从而延长开发周期,但这种付出终于为任务带来了胜利。
尽管作为评委对他人的要求严苛,但对于自己的标准更是无比严格。曾有一家单位因为使用错误模型被迫重新调整其仿真程序,而赵瑞则是一位追求卓越的人,他不仅关注别人的工作,更关心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
除了专业上的挑战外, Zhao瑞还必须平衡家庭责任。他与妻子共同参与航天项目,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加强了彼此对任务负责性的承诺。而儿子的名字——赵航,也反映出了父亲对太空梦想坚持不懈的心态。此前,他甚至参加了第三批备选航天员选拔,但因健康问题未能通过筛选测试。不过,即使如此,他仍然以骄傲之父身份陪伴孩子们,用乐高积木拼建太空船,这份平凡却充满爱意的情景,在这个忙碌而又神秘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