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辉煌,而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程。他选择了“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下来,没有退缩。
如今,这位刚步入“80后”的科研巨擘,在社会舞台上依然保持着那份昂扬斗志。他继续执教,不断进行科普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生活状态?忙碌,是他现在最常挂嘴边的话语。
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 刘嘉麒院士的声音响亮而自信。在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战士”身上那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这是一个经历风雨、不断前行的人生旅途。
1941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9岁那年,他失去父亲,让那个原本就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但是,作为家里的最大男孩,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从文学专业转向地球化学专业,最终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改变命运,用知识打破困境。
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但他犹豫不决,因为文学更吸引他。母亲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考哪个学校吧。”无奈之下,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那里的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几乎全免,因此,“基本不花钱”。
学习期间,由于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吃得非常辛苦,有些同学因为无法承受这种生活条件离开,但是刘嘉麒没有退路。他决定坚持下去,并且渐渐发现这个专业对他来说既有挑战又有趣,当初的一点点无奈也被转变成了兴趣,一直名列前茅。1965年本科毕业后,被选送到研究生班深造,这一次机会让他的科学探索真正开始。
但随着时代变迁,这段旅程暂时结束。那时候,“文革”使得他的钻研戛然而止。但即便如此,他始终珍惜那些所学到的知识,对待这些知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当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时,刘嘉麒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无论年龄还是身份,都不能阻挡他追求卓越的心情。
硕士毕业后,又放弃优厚待遇再次攻读博士学位,即将成为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当完成27年的学生生涯之后,44岁的时候才正式告别学生时代,但对于刘嘉麒来说,那些经历已经成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是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当我们回望过去,看见那条曲折崎岖但又充满希望的人生道路,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对于未来的渴望和对过去经历的尊重。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迅速的大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像刘嘉麒一样,以饱满的情怀投身于科学研究,与世界分享我们的智慧与热情,让我们的脚步永远走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