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一位收藏与艺术的使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更是一位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的综合才子——张伯驹。他的生平如同一部传奇,充满了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1898年3月14日,张伯驹出生在河南省项城县阎楼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小聪明过人,7岁入私塾,9岁便能写诗,被誉为“神童”。他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在英国人的书院学习,是袁世凯表侄。
1918年毕业后,张伯驹进入军界,并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等职。在金融界,他曾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等职。抗战期间,他投身于文艺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和情感投入。
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同盟活动时,他担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反饥饿运动等爱国行动。解放后,他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国文系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社长等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但1972年周恩来得知后,为其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晚年的张伯驹继续致力于收藏与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他以巨资购得许多珍贵书画,如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和杜牧《张好好诗》,并将这些宝贵物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以此彰显其崇高的情操和无私精神。他的捐赠被视为“还珠于民”,对故宫博物院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2月26日,当他去世时,其女儿回忆道:“父亲随便留给我们一件,就够我们几代人吃不完,那可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啊!”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传颂千年的佳话,为posterity留下了一份难忘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