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房县教育科研网上的80后斗志昂扬在社会舞台上发光发热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空。然而,当我们深入探寻他的故事时,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开始就与火山结缘,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年龄才真正投身于这片领域中。在他看来,“四十岁”不过是“三十岁”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如今,作为“80后”的代表人物,他依然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之间,一有时间便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忙碌,这似乎成了他的生活状态。但当他坐在《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室里,用那副响亮的声音回应记者的提问时,他展现出一位老将军般坚定而饱满的情怀。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出生,他的小小努力让人感动。当他高考填志愿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专业,他原本对文学充满热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这一切,都因为母亲的话语——哪个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去那里读书。

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比如经常吃不饱饭、野外跋山涉水等,但刘嘉麒没有放弃。他说:“我从来没有退路,因为在学校吃不饱,回家就更吃不饱。”直到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他37岁才再次踏上学习之路,这一次成为侯德封院士的学生。

硕士毕业后,再次考取博士,并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是44岁。他告诉青年们,要珍惜研究生的每一个瞬间,因为这是奠定未来事业基础的时候。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其硕士、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现在,虽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刘嘉麒仍然保持着一种忙碌的心态。他正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将硬邦邦的玄武岩拉成丝,为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开发新型纤维材料。此外,还继续给研究生上课,与社会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今年5月,他获得了李佩教学名师奖,这份荣誉只是证明了他的勤奋与贡献。

对于科学界的情况,刘嘉麒表示,我们既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又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