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半边框的金丝眼镜后,他那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透露出一股稳重与智慧。今年34岁的他曾参与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研制工作,为其在地球搭建了一个模拟火星大气环境的演练场。记得发射当晚,赵瑞几乎无法入睡,每隔一小时就去查看手机上的消息。当第二天早上7点多看到成功着陆新闻时,他的心中那块“大石头”才落地。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临火星,这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奋力攻关,而赵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了相关气动载荷参数,从而帮助设计出能够抵御火星环境挑战的探测器结构。
回想起那个紧张刺激、又充满期待的情景,赵瑞的手指微颤,一种激动无比的情感油然而生。那段时间,他像所有人一样紧张兮兮,但也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科学进步和人类对未知世界了解更深一步。
从零开始模拟火星大气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陨石坠入地球表面时会带来耀眼光芒,那是高速物体遇到空气阻力的结果。而对于即将到来的火星任务来说,这个过程尤为关键,因为它关系到整个空间飞行器能否安全着陆。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设计出一种特殊结构,可以承受9分钟内从高速减速至零速度,同时还要能够抵抗强烈的地球磁场和太阳风等因素。这一切都需要精确计算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机器人的生命,而且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一个预防措施。
"代码是仿真软件中的‘零件’”,赵瑞说。他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通过写下几千行程序代码,将理论转化为现实,他们整日泡在实验室里,一直忙碌到凌晨。此刻,每一个数字、每一次调试,都像是将生命托付给技术之手,以期望最终能证明这份努力不是徒劳无功。
经过反复校验,最终他们创造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多类大气再入通用的通用气动分析软件。这项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空间技术领域的地位,也让国内外同行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表示赞赏。
对于赵瑞来说,对于别人他要求严格,对自己则更加严苛。他曾是一名评审专家,在评估其他单位研究报告时总是锐利如刀。但同时,他也非常爱惜自己的家庭生活,即使工作压力巨大的时候,他也会尽量按时回家,与妻子和6岁儿子一起享受简单而温馨的人生片段。在这样的平凡生活中,有那么一点点特别——他曾被选为第三批备选航天员候选人,但由于健康原因最终未能成为真正的太空旅行者。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希望有一天能够踏上真正的人间飞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