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数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守护者
张伯驹,字丛碧,号游春主人,是一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文化大师。他生于1898年3月14日,在河南项城的一片繁华中开始了他的生命旅程。张伯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诗词学家,更是京剧艺术研究家的楷模。他在故宫博物院担任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
作为收藏鉴赏家的代表人物,张伯驹以其对古代文物的热爱和细腻鉴赏能力,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在他的一生中,他购置并珍藏了许多珍贵书画作品,如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及杜牧《张好好诗》,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艺术价值,也是历史见证。他的收藏活动,不仅限于个人享乐,更有着极高的社会责任感,他将自己的收藏品捐献给国家,使之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除了书画收藏外,张伯驹还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人士,他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他还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艺术史名誉导师,一直致力于教育新一代人才,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驹投身金融界,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对文化事业的贡献。在解放后的北京,他继续担任各种职务,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向前发展。他的名字成为了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象征,被后人铭记永远。
1982年2月26日,在病逝前的那一天,他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宁死魔窟,不卖我家珍。”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他对家庭珍宝的情感,也表达了他对于民族文化遗产所持有的坚定态度。在那场风雨交加的大时代背景下,张伯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还珠于民”的理念,将自己的心血付诸实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难以磨灭的心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