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科研处社会舞台上的80后院士刘嘉麒斗志昂扬

在中国地质学界,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的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永远照亮着火山研究的海洋。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在他开始与火山对话之时,他已是四十岁出头的人生旅途上的一位老将。在攀登科研高峰之路上,他以“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为自己立下的规矩,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如今,一名刚刚步入“80后”的青年,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这条不易的道路上,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教育和专业咨询工作中。“忙碌”,正是他当前生活状态的缩影。选择成就强者,这一决定似乎成了他的生命主题。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刘嘉麒谈起自己的经历时语速并不快,却又显得格外响亮。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两小时内,他展现出了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斗志,以及一种耄耋之年的昂扬精神。

1941年,当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叫做刘嘉麒的小男孩时,无人预知他将来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那个小男孩,从9岁起,就失去了父亲,为这个本就贫困的小家庭带来了额外的艰辛。作为四姐弟中的最大男孩,他用坚韧不拔的心态,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高中毕业时,由于学校规定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课程,而文学一直是他的热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一决定看似无奈,其实却成为了转折点。在那里的野外探险,让他发现了真正喜欢的地球化学,并且因为该学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不花钱,这让他的学习更加轻松自如。

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磨砺,小小的地球化学专业也让他见识到了真实世界的大风大浪。但即便是在艰苦环境中,也没有阻止他继续深造。当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传来时,虽然已经37岁,但刘嘉麒仍旧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再次踏上了学习之路。

随着时间流逝,每一次挑战都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不仅如此,还使得他的学术才华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在完成博士学位后的27年间,他先后成为了一名教授、一位著名的地学会员,也是一位被誉为开创性贡献卓著的地质学家。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段宝贵而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

现在回望过去,那些曾经饱受挫折和挑战的地方,如同云烟散去一般消失无踪,而留下来的,是一串串璀璨夺目的成果。对于那些想要追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 刘嘉麒的话语总能给予他们新的动力:“珍惜每一次机会,不断努力,即使你觉得现在很累,但这是通往成功必经之路。”

尽管已经退休,但刘嘉麒并未停止他的工作。他仍然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对待这些项目充满热情,因为这些都是为社会所需,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他说:“人不能忘本,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或许常常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当我们遇到像刘嘉麒这样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展示出的那种对知识渴望、对生活执着追求,以及那种超越年龄限制,用行动证明青春永不过时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未来等待我们的机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