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如何终结其辉煌民间是否有关于包公守墓的神奇传说

宋朝的衰落:民间真有不盗包公墓的说法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包拯的大清官,他以断案如神和不畏权贵而闻名于世。然而,尽管他在生前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但他的遗骨却四处流浪,不得安葬。这让人感到非常可惜。

据说,包拯生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这使得他得罪了许多权贵。为了保护他的遗骨,他的家人做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七座城门同时运出,让人们真假难辨。这是迫不得已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的遗骨被发现,就会遭到破坏。

1973年,当合肥市计划在包拯墓所在地修建石灰窑时,他们决定将包拯迁走。但专家们自发地对包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最终找到了他埋骨之处。当他们打开墓穴时,发现里面的情形令人吃惊。在金丝楠木棺材中,只有散乱的骸骨残留,而且这些骸骨显然不是完整的人体。专家们小心地收集碎片并进行化验,最终确认这些残余属于40岁以上男性,这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是包拯。

经过几番周折,专家们终于找到了原来的葬地,但那里的景象触目惊心。虽然盗墓界可能存在着“不盗包公墓”的传言,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破坏了他的陵寝至深,即使连铺路用的砖都不放过,更别提尸骨了。这显示出一种纯粹的愤怒,一代清官竟落得如此下场,使人感慨万千。

故事远未结束,当家族后人的尸身运回大包村准备安葬时,却遭到了公社主任拒绝理由是“人民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抹黑”。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秘密将尸身下葬。

直到1986年政府决定重修其陵才又一次寻找那些失散多年的遗体。但当年的家族成员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关于埋藏地点的情报。而幸运的是,那些用于化验的小块遗体也保存下来,最终它们也被安放在新的陵寝之中,以此作为对这位忠诚官员的一种纪念和补偿。

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叹息,在这样一个充满恩怨情仇的地方,一位曾经为民除害、廉洁自守的大清官,其命运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平静,而只是不断地飘荡与流离。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