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职之谜民间真有不盗包公墓的说法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包拯以其清廉、公正和英明著称,他在民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遗憾的是,这位为民请命的大臣未能安享平静,他的陵墓屡次遭受挪移与破坏。

据说,在古代,有人曾尝试保护包拯遗骨,不愿让他成为贼人的猎物。为了确保这一点,他们制造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七座城门同时运出,让人们难辨真假。这种做法虽有些荒唐,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位忠诚官员的一种敬意。

197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威胁到了包拯陵墓。当地政府计划在他的墓地上建设石灰窑,以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这意味着必须将他的遗体迁移出去。但是,这个决定触动了一些专家的心弦,他们决定采取行动来保护这个被后世尊崇的人物。

经过一番努力,专家们最终找到了正确的地方,并且成功地对包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他们发现了一口金丝楠木棺材,其中散落着许多残缺不全的骸骨,但这些碎片中的某些部分显然属于一个40岁以上男子,这可能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清官——包拯。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无法找到完整的遗骨,因为原葬墓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如此,那些盗匠甚至没有放过铺设的地砖,更别提尸骨。这一切都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情绪爆发,而不是普通盗窃行为。一代清官竟落得这样悲惨结局,无疑令人感慨万千。

随后,尽管官方声称要恢复和尊重历史,但实际情况却是拒绝让他的遗体安息。大约是在1986年,当局才终于意识到错误,并开始寻找并重新安葬那些被认为是包拯遺體剩餘部份。在那之后,一段时间内似乎没有新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发生。不过,对于这样的结局,我们仍旧感到一些失望和怀念,因为即使是在现代,也许也还有更多关于过去的事情需要探索和理解。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