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画像中拿破仑踏入科举试题的古韵世界

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以分科取士而闻名。从隋炀帝时期开始,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校教育的推行,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为历代皇朝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轶事。

在那个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考生的身份验证主要依靠文字描述。清朝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非常认真地按照名册查核考生的年龄、面貌等信息。如果名册上描述的是“微须”,他就会拒绝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一位不满的考生对此进行了反驳,并且用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来回应监考官。

到了清末,当废除了八股文后,命题更加涉及历史知识,有一次甚至要求比较中西史事,其中有一个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然而,那些参加考试的人们并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勇敢的小伙子,在他的文章中先是提出了一个巧妙的问题:“夫项羽力能拔山,而一车轮轻易被摧毁,又何需使用项羽?”接着,他阐述说:“如果要用项羽去拿住这辆车轮,那就像大材小用,让英雄无处施展其力量和才能。这不是很明智吗?这就是一种知人善用的艺术。”

乌尔恭额,是一位曾经担任浙江巡抚的人物。在一次科举考试期间,他亲自前往书院监督考试。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地抢食,就感到世道日非,对这种场景表示不满。但是一位聪明的小伙子却能即兴联句反击说:“老鼠虽小,却都称作老;龟甲虽大,都姓乌。”

为了表彰人才,上层曾规定童生每县至少录取三名,但有一次,一座偏远山区县份竟然只有三个报 考者。在主考官收卷时,他惊讶于发现其中两个人的试卷空白,只有第三个人写了一句“且去”。最终,他们决定按这个标准评判,即使他们不能完整回答问题,也能够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处理问题能力。这些趣事虽然不可知其真伪,但它们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至关重要。此外,如果没有这些故事,我们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乏味透顶的地方,不是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