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的统治之下,帝权的性质虽然一致,但各个朝代的建立方式却迥异。从秦帝国的崛起看,它是长期内忧外患、强者兼并后的结果。相比之下,晋、隋、唐、宋则是在旧政权内部由大贵族或军阀以反叛手段夺取政权。而元和清两朝,则是外部强国入侵导致中原汉族政权瓦解,从而形成了异族统治。除了汉和明两个朝代,其余诸多朝代都是通过农民起义以及长期战争才得以成立,其中“匹夫起事”成就了国家。
汉和明这两种政权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这些新兴政权完全是凭借力量打造而来,没有任何固定的领导结构,而领袖人物的地位是在“起事”过程中逐渐确立。这与其他王朝不同,如秦始皇灭六国需要商鞅变法后六十年的努力;晋室司马氏早已在曹魏时期司马懿开始便掌握了实力;隋文帝灭周前已在朝廷中处于主导地位;唐高祖和宋太祖都是军阀早已自成一家。而元和清则是由完整独立的异族政权取代了中原汉族政治。
其次,汉和明初年天下的局面未定,群雄并起,“起事”的豪杰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内部存在着主从关系(后来演变为君臣关系),但许多成员都有巨大的功勋、军事实力及资本,他们可以被称作“功高震主”。无论刘邦还是朱元璋,他们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情感复杂,就像兄弟一般,这种“君臣伙伴”的关系,对于领袖绝对地位构成了潜在威胁。
李自成集团和洪秀全集团也具有上述特征,最终覆灭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发挥作用。在建国之后,不久就面临豪杰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必须解决这个危机才能继续发展,因此看到历史上的独特现象,即只有汉末至明初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杀除功臣的情形。刘邦几年时间内消除了韩信等所有异姓王,而朱元璋更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消灭掉所有同样参与“起义”的重臣直到去世前解决最后一个威胁蓝玉。
韩信的话语显示出他对于这种情况的心理状态,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更是一种对于权力的本质认识。一旦涉及到实际操作,无论忠诚还是道德都会烟消云散。当面对那些拥有赫赫战绩、高智慧的人物时,即使愿意保持平等友爱,对方也难免会产生心思,因为巨大的力量总能引发出巨大的反作用,只有超越常人才能避免这一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称兄道弟”意味着平等,也带来了极大危险,是一种可能的事业中的支持,但到了分享福祉的时候立刻转变为对中央集權的威胁,并且可能引发血流成河的大屠杀。因此,比如曹操、李渊或赵匡胤所建立的小家族制较为简单,也较为安宁,因为它基于血缘共享,可以理解为基于公信而非血缘共享的是不安全可怕的事态。此外,“异姓王”必然要被刘邦铲除,而徐达等势力也不能容忍朱元璋。这就是解决方法:或者让别人的生命耗尽,一步步把可能威胁家族统治的人杀光;或者尽量将力量控制在自己家族成员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