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带着空间穿越仿佛游走在历史的长廊之中处理国政时有时不在故宫

导读:清朝的“太和殿”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地方,但实际上,清朝皇帝很少在故宫办公。他们更喜欢在离宫别苑中举行政务,这些地方通常比故宫更加宁静和舒适。我们将探讨一下这些离宫如何成为了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场所。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命将出征等。但即使是在这些重要场合,清朝皇帝也并不总是亲自出现在太和殿。相反,他们倾向于利用各种离宫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政治活动。

网络配图

明代御门听政

明代的朝会制度始于朱元璋,到了朱棣时期达到完善。在这个体系下,有两种主要类型的会议:正 朝 和 常 朝。

正 朝 只发生在特定节日,如新年、冬至及万寿节,而常 朝 则包括朔望朝与日朝。在朔望朝,每月初一和十五,百官必须到奉天殿(后称为“金銮殿”,又名“太和殿”)进行仪式性质的汇报,但不涉及实际政治决策。此外,还有日朝,即每天早晨举行的一次简短仪式,不涉及具体事务。

永乐七年十月,对日朝制度进行了改革。当时,由于北京冬季寒冷,早晨长时间站立不便,因此决定分开仪式与奏事。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御门听政”。

随着时间推移,“御门听政”的形式多次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宣德十年的开始,由于英宗年幼,便停止午间会议,并简化早晨会议程序;另一方面,在隆庆六年的五月,又改变了每周三、六、九上的会议次数,使之成为每月一次。此后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末。

网络配图

清代皇帝工作地点

然而,从康熙起,一切都变了。康熙对早晨召见官员改为选择就近召见,而且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如果有重大事项,他可以随时召集会议,无论是在哪个位置。而且,如果他放学之后或午餐前有空闲,他就会接见臣子。这就意味着虽然仍然有一种象征性的行政职能,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内阁手中。

此外,当康熙成熟后,他继续执行明制中的“御门听政”,但这仅限于特定时间段。他最喜欢的一个避暑地,就是畅春园,那里既能享受自然风光,也能处理国家大事。在那里,他甚至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以纪念这片土地美丽而宁静。他经常去那儿,所以雍正继承他的习惯,将圆明园升级为自己的私人花园,并增加了更多用于理政功能的地方。而乾隆则更偏爱热河之旅,以避暑山庄作为休息地。不过他偶尔也会回到紫禁城或者圆明园进行工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