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朝的“太和殿”曾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场所,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并不常用,仅在特别重大典礼时才会举行。那么,皇帝在哪些地方处理国政呢?
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都曾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等重要活动。此外,每年三大节(万寿节、元旦、冬至)都会有文武官员来朝贺,并向皇帝赐宴。
网络配图
明代御门听政
明代的朝会制度由朱元璋创立,完善于朱棣手中。除了正朝和常朝,还有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每月初一十五日举行,而日 朝则每天早晨进行,但实际上都是象征性的,不涉及政治事务。
永乐七年,早朝制度发生变化,由于北京冬季寒冷,便定下简化仪式后的奏事程序,以减轻百官负担。这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宣德十年,因为英宗幼小,只能停罢午朝并简化早上的奏事程序,使得上京变得无实质意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
隆庆六年,又对早晨会议次数进行了调整,将原本每天一次变为三次:三、六、九这三个日期,每逢这些日期就召见大臣,此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末。
相比之下,清代没有固定的集会时间,大权主要掌握在内阁手中。即便是未成年的顺治或康熙,他们也不会像古代那样整日聚集议事。大臣们汇报情况,然后返回各自部门工作。
只有重大事件时,如雅克萨之战或平叛期间,才会临时召开会议地点不固定。在康熙晚期,“御门听政”仍然存在,但后来的几位君主逐渐疏懒,最终废止了这一制度。
故宫并不常见到皇帝办公,他们更倾向于其他地方,如畅春园或圆明园进行决策。此处详述了康熙与雍正两位君主如何利用这些私人园林作为正式办公地点,并且影响到了整个帝国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