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子夺嫡的故事皇帝处理国政时故宫却空无一人

导读:清朝九子夺嫡的故事中,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皇帝上朝的地方。建于明代第三个皇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为皇极殿,顺治二年改名为太和殿。尽管如此,这里并非皇帝处理国政的常驻地,只在重大典礼时使用,其频率不高。

那么,清朝的皇帝在哪里处理国政呢?

明清两朝24位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登基、婚礼、册立后妃以及出征诏命,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赐宴。此外,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某一时期,还曾在保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而“传胪”仍然在太和殿进行。

网络配图

明朝皇帝的御门听政

明朝由朱元璋创立完备于朱棣,即设定了正朝与常 朝制度。在正朝之中,大臣们向皇帝奏事,但这并不涉及国家事务,而是仅限于仪式性质;而日朝则是每日早晨进行,以华盖门或奉天门作为举行地点。

然而,当永乐七年的冬季寒冷变得严厉时,为了减轻百官长时间站立不便的问题,便将早间仪式与奏事分开,让大臣先到右顺门内便厅依次奏事,无需再次返回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随着宣德十年的岁月流逝,由于英宗幼小,不适合整日上朝,因此停罢午安,并简化早安奏事程序。景泰时一度恢复午安,但最终未成制度,只有每逢三六九日上京一次,即从每月初一十五变成了每月第九天。

到了隆庆六年的五月,更有张居正等人根据神宗即位之际,将早安制度进一步调整,使其只需参加三六九次正式召见即可,从此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模式一直延续到末代。

清代的情形不同,它没有聚集官员议事的大型会议,而是由内阁汇报给君主。大权实际掌握在内阁手中。当未成年的顺治、康熙开始学习,他们会放学后或午餐前才召见。而对于重要的事务,可随时召见,不固定地点,一般选择就近处召见。康熙成长后,也遵循了明制继续实施“御门听政”,但逐渐疏懒,最终废止这一习惯。

除了偶尔参加重大庆典外,康熙喜欢在畅春园议政,他甚至专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来赞美那里宁静宜人的环境。他经常留宿这里听政,有些时候连续数周乃至数个月都不离开。这座园林成为他处理国家大计的地方之一。

雍正继承了他的做法,把圆明园升级为自己的住所,并对其进行扩建。在那里,他构建了一片完整的小型宫廷区,可以独立应对国家问题,这使得圆明园成为了雍正时代帝国中心。

乾隆也喜欢在圆明园工作,以1775年为例,他花费168天待在那儿,大约占一年43.86%左右,其中105天待在地球中心紫禁城,对比66天待在地球另一端避暑山庄,以及44天待在地理上的北方孔子的故乡曲阜。

Similar Posts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