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与明代不同,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年间着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决策的。
然而,从康熙到乾隆,这些“御门听政”的频率逐渐减少,最终到了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皇帝并不在故宫办公,而是在如畅春园这样的地方居住和处理朝政。在这些地方,他们可以更好地避开繁忙和喧嚣,与臣子们进行私下交流,并且对国家事务保持监管。
例如,在畅春园中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环境更加宁静,这使得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能够更加专注于管理国家。而圆明园作为雍正的一座重要场所,不仅用于休闲娱乐,还被用作理政的地方。他甚至将圆明园升格为帝国的一个中心,使其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地方,以便他能从那里处理国事。此外,他还扩建了圆明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地标性建筑群,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