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节巧克力送礼的起源与文化意义探索最全中国知识在自然中的应用

在西方世界,情人节(St.Valentine)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盛事,而近年来,它也逐渐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为传颂的是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为了强化军队而禁止士兵结婚的情况下,一个名叫Valentine的教士不畏法律,秘密地帮助情侣们举行婚礼,最终得罪了当时的皇帝Claudius II,被处决于2月14日,这一天便被定为了纪念Valentine教士的情人节。

此外,情人节送巧克力的习惯起源于日本。与欧美不同的是,在日本的情人节与巧克力紧密相关,而且似乎不仅仅是情侣之间庆祝的一天。在1936年,当欧洲各国对情人节这一向爱人的告白之日极为热衷时,一家名为莫洛佐夫的巧克力厂第一次将这一习惯引入了日本,并推荐将巧克力作为表达爱意时的礼物。尽管如此,那年的第一批情侣巧克力只卖出了三块。此后,在1958年,另一家著名的巧克力品牌玛丽·昆德尔(Mary Quant)的业务经理,又利用这个话题,在东京新宿区伊势丹百货店推出了“女性向男性赠送巧克力的”宣传活动,以鼓励女性在这一天向自己暗恋的人表达感情。这一策略非常聪明,因为它不仅让这场庆典成为展现爱意的一天,也成为了可以由女性主导告白的一天。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中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普遍,这种提倡由女性主动表达爱意的话题并没有迅速普及。不过,那些带有苦味和甜蜜调性的巧克力却成功融入了日本文化中,使得原本起源于西洋的情感仪式获得了新的面貌和色彩。

到了今天,每到2月14日,不论是否真正意义上的恋人们,都会互相赠送心形糖果或其他小礼品。而由于不好意思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大部分女子都会同时购买几份心形糖果,然后分别送给不同的男性,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她们的心上有人。在一些公司里,这样的慰问品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职场常态,即所谓义理糖果——把这些糖果视作一种社交美德,用以表示对同事、上司或给予过帮助的人们的小小感激之恩。这导致很多职业女性因为这个特殊日期而感到头疼、内疚以及经济负担。但对于那些收到这些小礼物的人来说,他们似乎并不需要担忧,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等待到3月14日,即所谓“White Day”,一切都能得到平衡。一方面是2月14号的情侣间共度愉快时光;另一方面,是3月14号男人们用更多回报性的礼物如手工艺品、珠宝等进行回应,从而达到双赢状态。在这种循环中,只有制造这些甜点和零食的大师们才能享受到真正完整的心满意足。而剩下的则是每个人心里那个无声无息但永远存在的问题: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珍视吗?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