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显然落后于周遭的魏国,甚至失去了河西一带领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起强盛之志,并采取了先进人才的招募策略。他宣布:“无论是本土人士还是外来客人,只要能为秦国的富强贡献力量,便可授予官职。”此举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才,其中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
商鞅面见秦孝公时提出:“国家想要强盛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好国家需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一旦朝廷威信确立,一切改革便易于实施。”秦孝公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当他看到反对的声音太多,担忧可能引发动荡,就暂停了改革计划。
两年后,当秦孝公稳固君位时,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其负责制定新法。然而为了增强命令的执行力度,商鞅先是在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木头,用以测试人们是否愿意遵从新法令。在木头旁围聚群众讨论,有些人认为这只是个笑话,没有一个敢于尝试搬运木头。
随着赏金增加至五十两黄澄澄金子,大伙儿仍未有人敢上前搬运。这次有人勇敢地站出来说自己愿试试,将木头搬到北门,然后被正式赏赐。这个消息迅速传开,使老百姓认识到左庶长的话语坚定不可撼动。此事件成就了商鞅作为改革者的形象,从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这些变革包括废除井田制、重新规划土地所有权,以及设立县级行政单位等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此外,还实行迁都咸阳,以便更有效地扩张东部边疆。然而,这些大型改造也激起了巨大的抗争与反弹,最终导致一些保守派人物遭受惩罚,最著名的是太子的两个师傅因为犯错,被处以刑罚。这一系列改革最终使得十年后的秦国成为周天子所敬仰并给予“方伯”尊称的一个国家,其影响力扩展到了中原诸侯领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