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显得落后于中原诸侯。邻近的魏国更是从秦国夺去了河西的一片领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奋图强,并下令:“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客,只要能使秦国富强,就封官。”他的号召吸引了许多有才干的人。
其中,有个卫国贵族公孙鞅(后来的商鞅),因为在卫国内无法施展才华,便逃至秦国,被引见给了秦孝公。在与他交谈时,商鞅提出:“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国家必须有赏罚分明。” 秦孝公同意,但面对反对的声音,便暂缓改革。
两年后,当君位稳固时,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负责制定改革法令。但怕百姓不信任新法,就先在都城南门竖立三丈高的木头,以十两金子奖励谁能将其搬到北门。这次行动让南门聚集一大群议论纷纷的人们,没有一人敢上前扛木。于是赏金增加到五十两,但依然无人敢动。
就在这时,一名勇者站出来,将木头单手搬至北门。他得到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而这个故事迅速传遍了整个秦地,让人们认识到命令的严肃性。此事之后,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以打仗立功确定官职爵位,以及奖励生产和惩罚懒惰等措施,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农业和军事实力,最终使得魏国失去了河东地区,即安邑也落入了秦军之手。
再过几年,商鞅实施第二次变革:废除井田制度,将阡陌开垦成农田,使土地能够买卖;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加强中央权力集中;迁都咸阳,以便向东发展。这一系列深刻变革自然激起剧烈反抗,但通过一次太子的违法案件处理——太子的师傅因犯法而受罚——进一步巩固了新秩序。
经过十年的努力, Qin 国确实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被周天子赐祭肉并封为“方伯”,甚至周边诸侯也纷纷向 Qin 国致贺。而魏 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更换首都至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