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夕,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1937年11月,上海陷落后,南京便成为了日本军队的下一个目标。面对来自华东和华中的两面夹击,国民政府迅速转移至武汉,但武汉仍然难以抵御日军的进攻。
随后中央政府继续西迁,最终选择重庆作为新的临时首都,而非成都。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多层复杂的情节。与唐玄宗逃往四川避免安史之乱相似,却又不尽相同。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比起平原城市成都,这座山城重庆提供了更为立体的地理优势,以防空和阻挡敌机。
其次,重庆拥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较好的物资运输条件。在国民政府西迁过程中,不仅携带大量文件,还有无数军需物资需要紧急转移,而这正是铁路连接成为关键因素的情况。然而当时成渝之间并无铁路线,使得从重庆向成都运送物资变得极为困难。
最后,为维持民心士气而言,将首都设于偏安一隅的地方可能会导致人们失去信心。历史上,如张献忠、刘禅及李隆基等人,都曾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偏安一隅”的形象。如果将此类形象强加于当时的人们,无疑会削弱他们对抗日斗争的决心。而将首都设定于能够有效地进行抵抗并影响周边地区的情境,则能增强人民对于国家未来的希望。此外,由于重庆地处长江沿岸且交通便利,它不仅能保障中央政府机构稳定的运作,也使得整个中国国内保持了一定的凝聚力和抵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