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的激烈交锋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双方军队进行了惨烈的对峙,最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随着南京失守,面临来自华东和华中的两面夹击,国民政府仓促撤退至武汉。但即使是中原大地的武汉,也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
之后中央政府再次迁移至四川盆地。在这段历史转折点上,不免让人联想起唐玄宗逃往四川避安史之乱的情景。如果一切顺利,成都或许将成为新的政治中心。但历史并未走向预定轨迹,而是选择了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那么与唐明皇偏爱成都相比,重庆为何能获得这样的位置呢?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重庆山城之美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比起平坦如盘的地形,如今成了防空网络所需的一张安全牌。成都是广阔平原,在现代战争中更易受敌机轰炸威胁。而重庆则因其山城特性,更容易增强防御能力,同时也能够减少被空袭造成伤亡风险。
基础设施完善与物资输送便利
成都市基础设施虽然雄厚,但当时二者间没有铁路运输路线,这导致从重庆到成都物资运输困难不说,即便有,也耗费大量时间。国民政府携带大量文件档案及军需物资西迁,当时交通工具以铁路和船只最为理想,从南京到武汉后发现不能久留,再向西移动,则需要依赖长江航道,而非陆路。这使得重庆作为一个位于长江沿岸、易于水上运输城市,其基础建设和功能显著超过了成都。
为民心士气考虑
历史上的每一次定都于成都是割据一方(如明末张献忠)或偏安一隅(蜀汉刘禅)的局面,都给人以不安感。在抗日战争中,如果中央政府选择偏安于某个地方,将会引发民众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而蒋公清楚这一点,因此选择在危险却又充满希望的地方——重庆设立中央,以此来维持全国人民对抗争胜利信心。此举不仅提升了国内外舆论对于中国抵抗力量的认可,而且由于它背靠大巴山,与日本侵略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使得国家能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