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被称为“国耻”的时刻,淞沪会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持续了三个月的激烈战斗,最终在1937年11月导致上海的沦陷。这一事件如同晴天霹雳,对中国人民和政府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当年的南京,作为东方明珠,被迫承受起日军的攻击,而后来成为无力抵抗之地。面对来自华东和华中的双重威胁,国民政府不得不仓促撤退至武汉,这座城市虽然雄心勃勃,却无法阻挡日军猛攻。
随后的历史发展仿佛再现唐玄宗逃离安史之乱的情景,如果没有意外干扰,成都将是中央政府转移至四川盆地之后最可能选择的地方。但历史总是在走向不同的方向。在那个关键时刻,没有人料到蒋介石并不会选择成都,而是决定把临近的大都市重庆定为战时首都。
那么,与唐明皇和刘禅对于成都那份深情相比,再看看千年之后重庆有什么独特之处?简而言之,可以归结为三点:
重庆是一座山城,而成都是平原,在现代战争中前者更具立体性,更适合防空。
在以大刀长矛为主导的冷兵器时代,防御者只要守住前线,那些从天而降的敌人就不是问题。而当今战争条件下,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过于平坦的地形使得成都很难抵御一次暴烈冲击;而那些从天而降的轰炸则因为受弹面积过大,将增加更多伤亡。相反,周遭群山环绕、层峦叠嶂,使得重庆在这方面的问题远小于成都,它能提供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制空权不足的情况,即便是长达五年半的大规模轰炸也不足以摧毁这个坚固城池。
重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而且当时两市间还没有铁路,从物资运输上来说更具优势。
南京沦陷后,一批又一批文件档案以及难以统计的人员物资跟随着国民政府西撤。那段时间里,他们必须找到安全的地方存放这些珍贵资源。一路北上的船队,最理想的是通过铁路或水路进行运输,但当他们溯流至武汉发现这里不能久留,便继续沿江西行。此刻,在四川盆地内,只有重庆与成都是可供选址城市,其中之一位于长江边缘,可以轻易接应船只卸货;另一种位于500公里以外,无论何种方式,都无法及时完成物资转运。这一点也体现出两个城市之间最大的区别:除了交通状况外,还有基础建设水平不同。而且,从地理位置看,重庆控制着长江通道,是进出四川盆地唯一门户,只要它坚持下来,就能够阻止敌军深入腹地。
考虑到民心士气,为避免引起人们联想到过去割据一隅或者偏安一隅的情形。
历史上凡是定居于此类地点的人们多半是不堪其忧,如张献忠、刘禅等。在这样前所未有的紧急情况下,如果中央政府再次选择一个似乎偏安的小城,或许会给予人们希望缺乏信心。而若中央机构依然屹立于险境,则必能让百姓了解国家仍在奋斗,不仅如此,还能够影响其他地区,让整个民族感受到团结与力量。事实上,比邻长江边缘的一直延伸至江汉平原甚至其他地域,让这一念头深植人心,使得这座曾经默默付出的城市名字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