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南京因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迫撤退至武汉。但武汉也无法长期抵御日军的进攻。
中央政府随后西迁至四川盆地,历史仿佛重演,如同唐玄宗逃避安史之乱,但国民政府并未选择成都,而是将重庆定为战时首都。这一选择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考虑:
重庆的地形优势显著,它是一个山城,而成都是平原。在现代战争中,防空能力更为重要。冷兵器时代下,成都虽然具备城市建设和广阔平原,但在现代战争中这些优势并不复存在。而重庆因为其立体的地形,可以更好地抵御敌机轰炸。
重庆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与成都相比,在当时交通工具如铁路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当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他们携带着大量文件和物资,这些需要通过水路或铁路运输才能到达目的地。然而,当时成渝之间没有铁路,而且距离非常远,从重庆转运至成都不仅条件艰难,更无时间空间允许。而且,由于四川多代军阀经营,一直以来重庆作为一个城市功能明显比成都更加完善。此外,从地理上说,重庆控制着长江,是进出四川盆地的门户,只要重庆坚守不破,就能阻止日军深入。
为维护民心士气,将首都选址于偏安一隅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国人的误解,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割据、偏安或者狼狈逃亡的情景。如果中央政府在如此紧要关头选择偏安一隅,那么对抗日战争的信心将大打折扣。因此,将首都是定在可以与全国保持联系,并且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地方才是正确之举。事实上,不仅如此,作为抗战期间的一面旗帜,重庆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正因为此而让它成为永恒的人类精神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