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南京因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迫撤退至武汉。但武汉也很快暴露出了防御的弱点,日军从华东和华中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威胁着国民政府。
中央政府不得不继续西迁,以避免被包围。在四川盆地内寻找新的根据地时,他们仿佛重演了唐玄宗逃往成都避安史之乱的情景,但历史并未照旧。尽管成都作为一个城市有其吸引力,但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临近的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那么相比唐明皇和刘禅对成都的情感偏好,这个时代为何偏爱重庆?总结起来,有三大原因:
重庆的地形优势更适合现代战争环境。与平原上的成都相比,山城重庆提供了更好的防空能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过于平坦的地形容易受到敌人的轰炸,而山城则能够增加抵抗力度,并且可以减少由于弹幕面积过大的伤害。
重庆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而且与成都之间没有铁路,这使得物资运输更加困难。当南京沦陷后,大量文件和军需物资跟随国民政府西迁,其中许多无法转移到远离长江岸边、缺乏船运便利的大城市如成都。而重庆则位于长江沿岸,可以通过水路快速卸货,同时它是四川盆地唯一连接外界的门户,不仅能够保证物资供应,还能有效阻挡敌人深入腹地。
政治考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历史上那些定居于成都是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如张献忠、蜀汉刘禅等,其政治形象都不太光彩。如果国民政府选择这样一个“安全”的地方作为新首都,无疑会给人民带来不安,加剧民族危机。而选用重庆,则意味着中央政权依然坚持战斗到底,为全体中国人树立了一面旗帜,即使在八年漫长的抗战岁月里,也让人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国内外的人心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