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前线,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南京因地理位置易守难攻,被迫撤退至武汉。但武汉也很快暴露出了防御的弱点,日军从华东和华中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威胁着国民政府。
中央政府不得不继续西迁,以避免被包围。在四川盆地内寻找新的根据地时,他们仿佛重演了唐玄宗逃往成都避安史之乱的情景,但历史并未照旧。尽管成都作为一个城市有其吸引力,但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临近的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那么相比唐明皇和刘禅对成都钟爱的一千多年后,为何重庆能成为陪都?总结起来,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重庆是一座山城,而成都是平原,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更适合防空。虽然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如无天降大势,不必担心敌人从天而降,这时候成都是更好的选择。但现代战争中过于平面的城市容易受到敌军一次性破坏,从天而降的轰炸则会因为受弹面积过大增加伤亡。而重庆由于周遭群山,可以增加进攻难度,同时弥补中国制空权不足的情况。
重庆基础设施完善,而且当时没有与成都之间铁路连接,使得物资运输更加便捷。在紧急迁移文件档案和大量军需物资时,船运是最佳方式。重庆位于长江沿岸,便于卸货;而成都是距离江边500公里,没有铁路连接,更难以转运物资。此外,由于交通不便、时间紧迫,加上四川地区几代军阀经营下的基础建设较为完善,使得重庆成为更合适的地方。
中央政府考虑到民心士气,对此也有所顾虑。在历史上,每次定都成都是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的情形,都可能导致国人的联想让他们认为当前形势即将陷入类似命运。如果那样,将削弱人民对抗日斗争的信心。而选定重慶則可以彌補這些缺失,並且讓國內外人民知道中央仍然坚持抵抗,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蒋公决策中的深远考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