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东吴有个著名将领吕蒙,他年轻时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读书。后来他成为军官,虽然武功高强,但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对战例和经验的总结和书写也无法进行。
有一天,吴国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你应该好好学习一些书籍,以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推托说:“军事上的事情很多,我都要亲自处理,不知道如何抽出时间去读书。”
孙权微笑着回答:“你的工作比我多吗?我不是让你研究学问,而是想让你翻阅一些古代兵法和历史书籍,这些对于未来的战斗很有帮助。你可以先从《孙子兵法》、《六韬》开始,再读《左传》、《史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吕蒙问应该怎么开始学习,孙权回答:“时间自己挤出来。就像汉光武帝当年,在忙碌的战争中,也始终拿着一本书不放下。他就是这样勤奋好学的人,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努力学习。”
于是吕蒙开始了他的学习之路,他坚持不懈地阅读各种书籍,并且很快就显示出了他的学识与能力。在后来的岁月里,鲁肃曾经称赞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更难为继,又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有雄气,却性颇自负。如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
这段话表明了尽管鲁肃尊敬并佩服于吕蒙,但他还是觉得自己需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因为即便是在最顶尖的军事指挥官中,也有人能超越他们。这也说明了手不释卷这一成语所蕴含的精神: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不断地追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手不释卷”的意义,即勤奋好学,不断追求知识,这样的人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取得成功。此外,这个成语还体现了一种理念,即教育和文化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