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是元朝时期读书人被贬低的象征说明了他们的地位如何在社会中变得低下

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他们将人划分为等级,汉人的地位显得格外低下。儒家出仕思想的汉人士农工商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曾经相当高。但在元代,人们被归类为十等,其中“九儒十丐”之说流传开来,这个说法似乎表明了读书人的确实处于社会底层。

要了解这个称呼的来源,我们需要回顾两位南宋遗民谢枋得和郑思肖的著作。谢枋得在《谢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这句话并非指示元代实际状况,而是讽刺性的语言,用以反映当时士大夫对元朝文化气息缺失的一种不满。而郑思肖则在《心史》中提到了类似的说法,但由于他的作品存在诸多疑点,如其书籍沉水近400年而完好无损等,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内容不可信。

除了这些记载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元代户籍制度来看待儒士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不同职业和职能的人口被分为不同的户别,如军、民、匠、医卜、阴阳等,其中也包括了儒生。因此,将全国划分为十等人口这一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关于元朝读书人的地位,他们似乎受到了一种完全漠视的态度。虽然蒙古皇帝并不重视读书或尊重读书人,但他们却容忍了这些知识份子——至少是在一种完全忽略他们的情况下。这与通常所说的历史上最低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有时候甚至被认为比一般百姓还要低下。此外,在科举考试方面,机会相较前朝更少,使得依靠读书成为官员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在蒙古人的观念里,这个世界是由他们马上征服并控制的,只要不断练习骑射技艺,就能永远掌控天下。不论是文盲皇帝还是昏君,都无法改变这一点,即使有暴君,也无法阻止这种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文化和知识份子的态度可能并不如传统上的描述那样悲观,因为即便面临压力和歧视,文学仍然蓬勃发展,《西厢记》、《聊斋志异》中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