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徐州府北微山湖西面,有个高楼庄,这里有上千户人家,但只有一个姓高的家族拥有楼房。他们的财主不仅富有,还以女性讹人的手段著称。
有一天,一位名叫石匠的人来到高楼庄,他在高家的大楼前大声喊道:“碫天碫地,琢耳坠子哩!”声音传到了后院,那里的二十几岁的女性——小妻子“金不换”正好听到。这位女性既尖刻又聪明,她喜欢耍弄手艺人。她看中了这位年轻气盛的石匠,便问他:“你能碫我的磨吗?”她指着地上画的一个圆圈表示她的磨盘。
石匠知道这个女人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也想出点难题给她。他说:“如果你把砖头垫起来,我就能完成这项工作。”然后,他带着挑战和机智走进了磨房。那里有一块大的磨盘,是一笔不菲的投资,但“金不换”只愿意支付二百五十铜钱,而石匠原本要求一吊钱,即五百铜钱。然而,按照规矩,未经同意不能带锅进入磨房,因此 石匠开始动手。
当午饭时分,他们吃了一碟盐豆、一碟辣椒和两张干烙馍。石匠询问是否已经端完毕之后,用他的麻鞋替代了盒盘上的食物,并用锤把横放于鞋上,说这是对店主娘子的礼物。当“金不换”看到时,她明白了这是对行规的一种挑战。但是,由于她的聪明才智,以及深知祖师爷之威,她被迫接受这一礼物并且为此感到尴尬。
第三天,当磨盘处理完毕后,“金不换”给予了二百五十个铜钱作为报酬,但石匠坚持要一吊钱,即五百铜钱。他解释说,如果她提供更多的话,就可以让事情变得更顺利。而最终,“金不换”不得不同意在门边留下两个字:东边“金不换”,西边“二百五”。这个故事传达出了一个道理:有些东西虽然看似昂贵,其实价值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此外,它还揭示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即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或受到惩罚,最终改变其行为模式。在这个故事中,“金不chang”的转变从讹诈到尊重体现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