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或称为藏语系佛教,是指从印度传入并在藏区发展起来的一种佛教分支。它属于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地理体系,且以密宗的特点和戒律为其主要特色。其所承袭的戒律是由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在775年由印度大德寂护及其随行三十名比丘在桑耶寺确立。当时,寂护将这一戒律系统地整理出来,并通过贡巴饶赛再次复兴了这套戒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在朗达玛灭佛期间,它几乎断绝,但幸存者借助两位汉人昙无德律比丘之力,又得以恢复。此后,该体系被称作“下部戒律传承”。此外,还有一次重建是在10世纪末叶,当时土蕃西部的藏王意希沃邀请印度旁底特(学者)达磨波罗等僧侣至其王国,将东印度旁底特(学者)达磨波罗及其数名延请至位于西部土蕃的古格王国,建立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的第二次传承,此一系被称作“上部戒律传承”。
1204年,绰浦罗扎瓦(大译师)将释迦希巴札延邀至土蕃,以避免廓尔王朝古斯突厥人的破坏。在那里,他们根据萨迦派传统,为出家者施行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比丘戒,从而开始了第三次关于这一系列法门的转述。这一系分成两部分,其中之一来自于释迦希巴札对萨迦班智达之施法,而另一部分则是释迦希巴札对于他后来所教育的一群僧侣团体施予法门,最终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僧伽。
藏文文献因其深奥、广博而著称,有《甘珠尔》、《丹珠尔》等著名 佛学丛书。这些文献不仅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心灵修炼方法,也记录了一些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其中,由于梵文翻译后的内容,只有藏语能够还原梵语,使得它成为唯一能完全还原梵语文字语言。
自松赞干布时代起,藏族信仰就开始融合中亚文化与神话,并接受苯教及其他本土宗教元素,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罗门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密宗思想。此外,在赤松德赞时期,大量来自印度的大师如寂护以及莲花生大师入侵到吐蕃,对当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并引导人们皈依到了更高层次的地位。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词汇出现混淆,如“喇嘛”这个词在民间可能作为简化形式代替整个“喇嘛噶举派”,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轻蔑或贬义词,不被正式使用。而一些权威机构倾向于弃用这种称呼,因为它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恰当或带有偏见的话术。但另一方面,“喇嘛”也常用于尊敬某个特别人物或者是所有住持的人们,比如(英语:Lama)即代表着一种尊敬甚至崇拜上的意义。
尽管如此,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待这些名称进行辩论,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场合中。“前弘期”的结束与“后弘期”的开始也有争议,但仲敦巴认为,“后弘期”始于978年,那时候已经过去千年的光阴,同时也是公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如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等不同的派别,以及他们之间互相竞争与合作的情形不断演变,其核心精神则始终围绕着解脱苦海寻求真理不懈追求。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剧,这些曾经遥远而闭塞的地方逐渐打开给世界瞻望,而最初只限于中国境内今已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更多关于这些悠久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智慧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我们对宇宙存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