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人,以文才闻名于世。
崔融的仕途起步于八科制举,他一连串的考取与升迁,使他成为宫门丞、崇文馆学士,并曾侍读太子李显,参与撰写东宫表疏。此外,他还曾受命撰写《启母庙碑》和《朝觐碑》,深得武则天赞赏,被封为中岳。
在政治上的活动中,崔融历任著作佐郎、右史、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等职位。他对税关市事有着自己的见解,上书反对主张征税行人的政策,而是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他的这一提议最终被武则天采纳。
作为文学家,崔融留下了不少作品,如《拟古》、《从军行》和《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等,其诗歌以华丽之辞和深邃之意而著称。他的诗句往往带有浓厚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个人生平
早年崔融应八科制举,一次又一次地取得高分,被提升为宫门丞,并担任崇文馆学士。在这期间,他也曾被授予侍读太子的职务,与太子一起处理各种政务,同时也是参与编纂东宫表疏的人选。这体现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嵩山,她看到崔融所撰写的《启母庙碑》,非常欣赏并加以赞扬;随后她又命令他撰写另一篇关于她的朝觐的碑文,这使得他迅速晋升至魏州司功参军,然后转为著作佐郎,再次晋升为右史。
圣历二年(699年),他被授予著作郎这个职位,同时仍然保持着右史内供奉的地位。到了圣历四年(701年),他再次获得晋升,此时已经是凤阁舍人的身份。此后的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担任春官郎中知制诰、凤阁舍人兼修国史等职务,在这些位置上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长安四年的某个时候,当时正值张易之兄弟广招文学之士的时候,尽管他们屈服于权势,但最终还是因为跟随者遭遇失败而失去了声望。当张易之兄弟因罪被处死之后,崔融虽然也因此受到牵连,但很快就恢复了原有的官职,并且继续担任修国史工作直到神龙二年的某个时候。他在生命最后几年的岁月里,因为预修《则天实录》的贡献而得到了一份荣誉——清河县子的封号,这也是一个证明其忠诚与能力的一个象征性奖励。不过,最终他的生命还是因为创作一部重要文献而告结束,即那部关于皇帝哀册的问题。这部作品如此精彩,以致于它成了皇帝视察地方时必须携带的一部分文件之一,从此以后就没有机会回归到正常生活状态去,所以就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不久便病逝身亡。而即使是在去世之后,也依然没有忘记对待自己手下的态度,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因此给予他们更多发展自我潜能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而对于那些由于过度劳累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状况恶化的人员,则会尽可能提供帮助,以及适当调整工作量以减轻负担,使整个团队都能够健康向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