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扇子的最初功能并不仅仅是为了消暑。它曾经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物品,从古代仪仗中的障扇到宫廷中的纨扇,再到民间常见的折扇,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最早的扇子,如同舜时期的“五明扇”,不只是美丽,它们还代表了开阔视野、广纳人才的心志。在周代,障扇成了尊卑等级的一种象征,而汉代则规定它们是帝后专属,成为身份标志。
唐玄宗时期,上朝使用六柄障扇遮住天子,让臣子们等待皇帝就坐,这些风吹帅影如舞台帷幕般拉开闭合。而普通人用来纳凉的正经扚,不但有纨绔与折叠两大类,还被文人墨客赋予诗画之美。
从班婕妤《团扇歌》中的“新制齐纱素”、“皎洁如霜雪”到杜牧《秋夕》的“轻罗小弦拂流萤”,从纳兰性德《木兰词》的“何事秋风悲画弦”直至北宋皇家画院精美纨绔绘画,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在那些没有空调年代里,一把优秀的弦,不仅仅是为身体舒适,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