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时代,扇子最初并非是为了消暑的目的而存在,它们更像是心灵深处的一种需求、一个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象征。从舜时期的“五明扇”到唐玄宗时期的仪式感扇子,再到北宋和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手中的纨扇和折扇,每一种形式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风格。
五明扇,其实是一种障扇,用来表示广开视听,求贤士大夫辅助君主。周代则规定了障扇的数量根据贵贱不同而有所区别。而汉代帝后专用的障扚,则成为身份象征。
纨扇,在西汉至宋代长达千年的时间里,是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消暑工具,更是宫娥哀怨寂寞情感的象征。在诗歌中,如杜牧《秋夕》和纳兰性德《木兰词》,纨扇成为了表达爱情变迁、生命无常的情境符号。
折扇,从日本及高丽传入北宋后,一直流行至今。它不仅方便携带,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轻松折叠,这样的设计也让它成为了文人的交流礼物,题诗题画使之成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没有改变,只不过现在我们有了空调,有了更多选择,而那些曾经用来装点门面的物品,如同班婕妤里的秋风纨扇一样,被遗落在记忆深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失去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地位,它们依然是在我们的故事里闪烁着光芒。